穿针引线“缝住”许昌记忆

时间:2018-06-29 10:22:23 来源:许昌市委老干部局 浏览:88 次

穿针引线“缝住”许昌记忆

“你做的香囊上,为啥绣着民间故事?”

“因为香囊承载着我的记忆,有儿时的时光、故去长辈的音容笑貌以及久别了的老许昌。”夏日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在李保华脸上。这位70岁的老人爽朗地笑着,富态而慈祥。

剪纸与缝纫技艺的“合体”

李保华是市老干部大学剪纸工艺班的老师、班长。6月11日上午,她来到市老干部大学,教授学员们制作香囊时针线的使用技巧。

她面前的桌子上,除了针线、布料等物品外,还摆放着几只刚刚做好的香囊。与其他香囊不同,它们不仅拥有别致的造型,而且上面的图案均为剪纸画。画的内容都是民间故事,如

“哪吒闹海”“刘海戏金蝉”“海娃”等。“这些香囊是我摸索着做的。”李保华擅长制作香囊和剪纸,近来,她正在尝一试将二者结合起来。

想法成熟后,李保华便开始行动了。她想好香囊要反映的主题内容后,就开始查找相关图画资料。她家里有一套天津杨柳青板画的画册,几平所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在其中都有反映。找到图画资料后,李保华把它们做成剪纸并绣到布料上,再用这些布料制作香囊的“外壳”,最后填充香料,缀上拉绳、流苏等装饰物,一个剪纸香囊便做好了。

灵感来自建筑装饰

李保华喜欢中国民间故事,与她儿时的生活经历分不开。她家中5代人都生活在许昌,是地道的老许昌人。“我小时候,许昌城里的建筑非常精美。”李保华儿时居住在东大街、奎楼街一带。20世纪50年代,许昌城中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全都是青砖灰瓦的滴水檐房屋。房屋的屋角、门窗上,都有反映中国民间故事的雕刻,有的是木雕,有的是砖雕,还有的是泥塑,非常精美。

那时,南大街是许昌城中最繁华的街道。7岁那年,李保华背着1岁的妹妹在南大街上边走边看门窗上雕刻的画。至今,李保华还清晰地记得南大街中段一家银楼的大门上塑着一对金灿灿的凤凰,惟妙惟肖。

上学后,李保华迷上了读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神仙鬼怪题材的小说是她的最爱。这加深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了解。

李保华的两位姑姑是当时许昌城内有名的绣花能手。她耳濡目染,十几岁时就会制作香囊了。初中毕业后,她在许昌城内的一家童装厂工作,她的缝纫技艺得到进一步提升。

不过,后来的生活中,李保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后,她才把剪纸和缝纫的手艺拾了起来。凭借儿时对建筑上装饰图画的记忆和对民间故事的了解,配合着一

手针线绝活儿,李保华做出了一个个富有传统韵味的香囊。

愉悦自己也为传承文化

“我剪纸、做香囊,图的是静心的感觉和愉悦的心情。”李保华介绍,做手工艺品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样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上。作品做好后,她把它们赠送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李保华认为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传承人缺乏,以香囊为例,不仅小孩子不会制作,而且大部分青年人也不知道咋做;二是手工制作技艺不能很好地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因此,李保华和剪纸手工艺班的老人们经常与学校等单位举办联谊活动,教授年轻人剪纸、制作香囊的技艺,并把手工艺成品赠送给他们,以达到传播手工制作技艺的目的。

“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教授大家剪纸和制作香囊的技艺。”李保华说,她要把香囊、剪纸当作传承文化的载体,把自己儿时的生活和对老许昌的记忆,一并“缝”入香囊……

(责任编辑:王沛森)